梵蒂冈城国,这个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袖珍国家,被罗马城完全包围,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也是全球天主教的中心。
作为天主教会的核心,其政体为绝对君主制,教皇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元首,拥有立法、行政与司法全权。
梵蒂冈概况
常住人口约800人,多为神职人员、外交官及瑞士卫队成员,无自然公民制度,国籍通过任职授予。
国家经济依赖全球12亿天主教徒的捐赠、博物馆门票(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及宗教出版物收入。
境内无学校、医院等民用设施,但拥有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宗教电台和出版社。国土包含圣彼得广场、教皇宫、梵蒂冈花园及三座历史教堂,国界以城墙和白色地标线划分,跨国仅需跨越一条马路。
梵蒂冈博物馆
梵蒂冈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更是艺术与历史的宝库。从圣彼得大教堂的宏伟建筑到梵蒂冈博物馆的无价珍藏,梵蒂冈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梵蒂冈博物馆藏有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壁画、拉斐尔画室等艺术瑰宝,圣彼得大教堂穹顶高136米,为文艺复兴建筑巅峰之作。官方语言为拉丁语(礼仪用)和意大利语,货币与意大利同步从里拉转为欧元,但发行独立纪念币。
梵蒂冈城国的历史
梵蒂冈城国的形成是一个从古代罗马时期的墓地到现代独立国家的漫长历程。从圣彼得的殉难到《拉特兰条约》的签订,梵蒂冈经历了多次政治和宗教的变革,最终成为今天这个独特的主权国家。
1. 古代时期
梵蒂冈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时期。梵蒂冈山(Vatican Hill)位于台伯河西岸,最初是一片湿地,被称为“梵蒂冈阿格”(Ager Vaticanus)。
在罗马帝国早期,这里成为了一个被授权的地区,居住着昂贵的别墅,卡里古拉皇帝的母亲的花园里还建有一个马戏团。公元64年,罗马大部分地区毁于一场大火,尼禄皇帝处决了圣彼得,其他基督教受害者与圣彼得一起被安置在梵蒂冈山脚下。
2. 中世纪时期
梵蒂冈真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当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纪念。
到了15至16世纪,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
3. 教宗国时期
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宗(教会史上称为“丕平献土”),后来就以此成立了半世俗政体型态的“教宗国”,范围广及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教宗国的建立标志着教宗不仅在宗教上拥有权威,还在政治上拥有一定的领土和权力。
4. 意大利统一与罗马问题
19世纪,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兴起,意大利半岛上的多个王国和领地逐渐统一为一个国家。
1860年,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占领了大部分教宗国领土。1870年,意大利王国的军队进入罗马,标志着意大利统一的完成。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这一时期被称为“罗马问题”。
5. 《拉特兰条约》与梵蒂冈城国的建立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代表意大利政府与教宗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该条约正式承认梵蒂冈城国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宗,其领土位于梵蒂冈城。
《拉特朗条约》终结“教皇之囚”状态,确立其政治实体地位。国防由135名瑞士卫队负责,沿袭1506年传统,制服设计据传源自米开朗基罗手稿。
条约还规定了梵蒂冈城国的领土范围、宗教地位以及与意大利的关系。这一条约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罗马问题”,确立了梵蒂冈城国的独立地位。
6. 现代梵蒂冈
梵蒂冈城国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面积仅为0.44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人。梵蒂冈城国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捐赠、旅游和金融活动。梵蒂冈城国拥有自己的银行系统、电话系统、报纸、广播电台、花园和天文台。梵蒂冈城国的主权由教宗行使,教宗拥有绝对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