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它的周边环绕着多个国家,北部和西部与克罗地亚接壤,东部与塞尔维亚相邻,东南部与黑山毗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巴尔干半岛的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汇点,既承接了中欧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东南欧的独特风情。
波黑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迪纳拉山脉贯穿中部,山峰峻峭,峡谷幽深,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探险场地,徒步、登山、滑雪等项目在这里都备受欢迎。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波斯尼亚河、德里纳河等,这些河流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还形成了如普利瓦湖瀑布等美丽的自然景观,河水清澈见底,瀑布气势磅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概况
波黑国土面积约 5.12 万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约 328 万。波黑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民族有波什尼亚克族(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分别约占总人口的 50.1%、30.8% 和 15.4%。宗教方面,波什尼亚克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塞尔维亚族信奉东正教,克罗地亚族信奉天主教,不同宗教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波黑在行政和政治上分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还有布尔奇科特区。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工业涵盖金属加工、机械制造、能源等领域;服务业中,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但波黑经济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等挑战。
三、国名
在英文中,波黑是 “Bosnia and Herzegovina” ,发音为 [ˈbɒzniə ænd ˌhɜːtsəˈɡəʊvɪnə] 。“波斯尼亚” 一词源于波斯尼亚河,“黑塞哥维那” 则得名于 14 世纪的波斯尼亚王国贵族赫塞哥维纳大公,其统治区域大致与现今的黑塞哥维那地区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两个地区逐渐合并,成为了如今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四、国旗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旗启用于1998年2月10日。
1992年波黑独立后,所用的是一面白色为底,中央有百合花盾形图案的国旗,但波黑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均不认同这面国旗,认为此旗是“大波斯尼亚主义”的体现。故1996年波黑战争结束后,越来越多的波黑民众希望通过更换国旗,以表明该国正式走出战争阴影,实现民族和解。经国内各方将近两年的激烈争辩,最终于1998年才制定了现行国旗的图案。
波黑国旗的深蓝底色与9颗白星参考了欧盟旗帜的设计,代表其为欧洲的一员。最上与最下的星星只有一半出现,代表星星的数量无穷无尽。三角形代表波黑国土的大致形状及国内三大主要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与波斯尼亚族穆斯林。黄色则代表三族互相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与希望。
五、语言
波黑的官方语言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它们都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彼此之间较为相似,但在词汇、发音和拼写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波斯尼亚语使用拉丁字母,塞尔维亚语使用西里尔字母,克罗地亚语也使用拉丁字母。例如,在波斯尼亚语中,“你好” 说 “Zdravo”,发音为 [ˈzdraʋo] ,简单的问候语体现了波黑语言的独特魅力。
六、美食
波黑美食融合了巴尔干半岛、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饮食特色。
传统美食如切巴契契(ćevapi),这是一种用碎牛肉或羊肉制成的烤肉肠,通常搭配洋葱、皮塔饼和酸奶油食用,口感鲜嫩多汁;布雷克(burek),类似千层饼,内馅有肉、奶酪或蔬菜等,外皮酥脆,香气四溢;还有帕拉钦卡(palacinke),一种薄煎饼,可搭配果酱、奶油或巧克力酱等,是深受喜爱的甜点。此外,波黑的咖啡文化也十分浓厚,传统的土耳其式煮咖啡方式,让咖啡的香气更加浓郁醇厚,人们常常围坐在一起,享受悠闲的咖啡时光。
七、历史
波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00 年左右,伊利里亚人在此居住。罗马帝国时期,波黑地区被纳入罗马版图,罗马文化的影响深远,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中世纪时,波斯尼亚公国逐渐形成,后发展为波斯尼亚王国。15 世纪,奥斯曼帝国征服波黑,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对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19 世纪,波黑被奥匈帝国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黑成为塞尔维亚 – 克罗地亚 – 斯洛文尼亚王国(后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占领,战后成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是其中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20 世纪 90 年代初,南斯拉夫解体,波黑于 1992 年宣布独立,但随后陷入了长达三年半的内战。
1995 年,代顿协议签署,波黑实现和平,此后逐渐走上重建和发展的道路。